脑卒中后应该怎么“躺着”呢?
全国每年脑卒中患者数超过150万人,致残率达86.5%。偏瘫是脑卒中发病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。偏瘫发生后可引起肩关节半脱位、肩疼痛、关节肌肉挛缩、足内翻下垂等偏瘫肢体并发症。
为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,康复是从疾病发生就开始了,即患者“良肢位”的摆放。这种良肢位能预防上肢屈肌、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。
对于一侧肢体偏瘫的患者来说,即使是躺在床上手脚动不了,什么样的卧位姿势也是很重要的,“良肢位”的摆放要贯穿于整个急性期并持续2-3周。可改善偏瘫患者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,降低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。
不同的良肢位
健侧卧位:健侧在下,患侧在上,头部枕头不宜过高。患侧上肢下垫一个枕头,肩前屈90-130度,肘和腕伸展,前臂旋前,肘关节背伸。
患侧骨盆旋前,髋,膝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,置于枕上。患足与小腿尽量保持垂直位,注意足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。身后可放置枕头支撑,有利于身体放松。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,轻度伸髋,稍屈膝。
患侧卧位:即患侧在下,健侧在上。头部用枕头舒适的支撑,患侧上肢前伸,使肩部向前,确保肩胛骨的内缘平靠于胸壁。上臂前伸以避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。
肘关节伸展,前臂旋后,手指张开,掌心向上。手心不应放置任何东西,否则因受抓握反射的影响而引起手抓握掌中的物体。
健侧上肢置于体上或稍后方,放在身前是错误的,因带动整个躯干向前而引起患侧肩胛骨后缩。患侧下肢在后,膝关节略屈曲,足底蹬支撑物,这是重要的提位,由于患侧卧位,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,并使整个患肢被拉长,从而减少痉挛,此外,健手能自由活动。
仰卧位:头下置一枕头,但不宜过高,面部朝向患侧,患侧肩部垫一个比躯干略高的枕头,将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,防止肩胛骨后缩。前臂旋后,手掌心向上,手指伸展,张开。
在患侧臀部及大腿下垫枕,以防止患侧骨盆后缩。枕头边缘卷起可防止髋关节外展,外旋,枕头右下角支撑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。
足底不应放置任何东西,防止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。应尽可能少用这种体位,因为这种体位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,异常反射活动最强。而且,这种体位下,骶尾部,足跟和外踝等处发生褥疮危险性增加。
良肢位可有效地克服异常痉挛肌,使其与拮抗肌处于平衡状态,防止痉挛加重或持续。当然,要想获得理想的康复效果,仅依靠早期良肢位摆放的指导是不够的,应早期重视良肢位摆放的同时,尽快开展床上运动,如桥式(双桥、单桥),抗阻夹腿、翻身,用健肢带动患肢活动,关节、肌肉的被动到主动的反复运动训练等。
逐渐进入床旁、室内、室外的ADL训练,使患者肌力增加,预防挛缩的发生。而且还要给予心理疏导,增加患者的信心和主动参与意识。这样才能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肢体运动功能,较理想地达到康复效果。
上一篇:脑卒中后足下垂要怎样康复